top of page

策展作為藝術史的方法

2023「策展作為藝術史的方法:論述與實踐」學術研討會〉

2023「策展作為藝術史的方法:論述與實踐」學術研討會 - 資料來源:國立臺灣美術館

活動宗旨:

    隨著全球化議題的不斷擴展,藝術史在當代評述環境中,如何建構自身的多元方法與視點,跳脫霸權思想或中心主義,已成為當務之急。西方當代策展勃興於1980年代後期,展覽作為構築藝術史「第一現場」的平台,更能多方連結政治、社會、經濟及文化等不同脈絡,成為重構、批判、補綴後者的重要機制,並形成一種跨越文化、族裔、階級或地域的複合學科概念。解嚴之後,歷經多重殖民經驗的臺灣社會,亟思透過本土化或藉由與亞洲的重新連結,形塑自身的「文化主體性」,以挑戰政治統治、國族意識及社會禁忌等的展覽議題,因應而出。策展,儼然成為再現藝術史最具行動性與批判力的書寫媒介。透過論述或實踐的不同取徑,本次大會主題之設定,希望喚起研究者對1990年代以來臺灣策展史與藝術史共構關係討論的重視,同時,藉此檢視策展作為建構藝術史的方法,形構何種主體文化論述?反映何種當代社會現實?開拓何種跨學科的學術視野?……等問題。

 

辦理方式:

  本年度學術研討會由國立臺灣美術館與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、華梵大學合作,針對臺灣美術史在地與多元面向之相關議題,共同規劃三個主題:「跨文化與世代差異」、「藝術批評與臺灣藝術史」、「臺灣藝術史中的人、事、物」,探討當前臺灣的藝術論述與實踐中的開展,例如臺灣美術史研究、策展與創作實踐等,建構置放在當代的全球化語境,逐漸展現出臺灣特有的藝術特質與價值。

  此次研討會透過公開徵稿形式實施,經審查通過之論文,邀請於研討會當日以簡報方式發表,並於研討會兩日各安排一場專題演講。

 

研討會內容:

本學術研討會針對全球化與美術史相關議題,規劃以下三個主題:

 

一、大會主題:跨文化與世代差異

二、附加主題:藝術批評與臺灣藝術史

三、一般主題:臺灣藝術史的人、事、物

 

大會主題的設定試圖觀照當今世界融合多元文化、跨文化經驗環境日益普及,異文化的接觸日趨頻繁,而跨文化以「跨」(inter)作為字首,意謂彼此之間須互相溝通,重視彼此的交流與互動,強調需要積極地面對差異,以及文化間的相互影響與滋長,將文化間的互動關係理解成「包容」而非「排斥」。此一過程勢必會遭遇不同族裔、族群或世代間文化差異與各持己見的問題,如何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文化與尊重世代之間差異,是現今研究者必須採取新的角度來檢視文化與認同各世代間的差異,此時就需要發展出新的研究策略,使得參與文明對話的所有角色均能了解並欣賞這些差異。本大會主題以「跨文化」與「世代差異」的思辨,列舉相關議題如下,以供參考:

1.藝術家和策展人透過跨域創作實踐與跨界展覽規劃,展現其面對當今跨領域、跨族裔與跨國際的世界趨勢,究竟對於臺灣藝術史研究、策展與創作實踐具有什麼意義?

 2.培養認同各種跨文化的涵養需要較長時間,從地方與教學現場的觀察,具有何種時代、世代或地域性的發展與差異?

 3.探討國內外雙年展、三年展或跨國展覽形式裡,在藝術史進展的脈絡中,如何體現具有人文主義精神尊重各文化主體性與殊異性?

 

專題演講(一): 

講者:劉俊蘭

專題演講(二): 

講者:白適銘

研討會辦理單位、舉辦日期及地點:

指導單位:文化部

主辦單位:國立臺灣美術館、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、華梵大學

日期:112年11月25日(週六)~11月26日(週日)

地點:國立臺灣美術館演講廳(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1段2號)


  1. 報名時間自即日起至112年11月18日(六)止。

  2. 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,本研討會提供學習認證時數。

  3. 來館交通資訊請見https://www.ntmofa.gov.tw/content_1032.html

  4. 本活動不提供免費停車,開車者請就近利用本館週邊收費停車場。

  5. 本次研討會提供午餐;但當日現場報名之民眾,恕不提供午餐。

  6. 若因疫情影響造成活動時間或形式異動,將滾動式公告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及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官網,造成不便,敬請見諒。

  7. 本計畫經核定後實施,若有未盡事宜,得隨時修正之。

  8. 本研討會聯絡及議程相關事項,敬請查閱國立臺灣美術館與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最新公告事項或email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twahaservice@gmail.com 楊助理。

  9. 研討會報名連結:https://pse.is/5ce8qg  

Comments


文章分享到:

bottom of page